第五期 (上)
(报纸照片 29,21,22)
第五期 1967.3.6 四版
谈鸿沟
(编者注: 《谈鸿沟》首发于1967.2.27 《中学论坛》第一期. 编者按为《中学论坛》编者加. )
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
(编者按:在学校里,罪恶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长期造成了两派学生的对立——以家庭出身为基础的对立。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这种对立变得特别明显起来,并且延续到现在,阻碍着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进一步批判,阻碍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谈鸿沟》一文是着重针对血统论进行探讨和分析的。现刊登出来供大家研究,希望同志们读后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辩论。)
《出身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位首长在1961年讲过:‘出身不同的青年之间,不应该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热心的读者便写信来问,这位首长是谁?是不是黑帮分子?可以请同志们放心,这位首长是个“心直口快”的好同志,不是黑帮分子,你们查一查1961年的《中国青年》,就可以找到这段话。
引用这位首长的话,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想说明存在鸿沟这种现象不合理;第二是想说明存在鸿沟这种事实不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才存在。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在一九六一年就已经存在了。不但存在,而且已经“不可逾越”了。这对于今天多忘事的贵人,是一个最好的答复。他们不承认××集团歧视过出身不好的青年,勉强承认一点,也只承认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些青年才受歧视。大概如果今天再没有人谈这个问题,过不了一年半载,他们就连这一点也不承认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即使不说这些贵人过去曾经为虎作伥吧,不说他们今天用不承认来逃脱罪责吧,起码也可以说他们本人体会不深,不懂得在反革命集团压制底下是什么味道。
有不少同志不理解毛主席所教导的:“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而这些同志往往在现象面前停住了。实质是什么?他们并不懂得。比如产生鸿沟的渊源是什么?反映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危害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他们都不知道,自然也找不到填平鸿沟的方法了。的确,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个蕴藏已久的矛盾激化了,爆发了。“对联”出来了,谭力夫出来了,红卫兵纠察队和联动也都出来了。面对无数丰富的事实,这些同志迷惑了。他们本来最善于责备别人没有阶级观点,但他们自己却不会用阶级观点来分析这些事实。
他们认为,谭力夫就是谭力夫,好像这么一个上了三年大学的蠢学生有本事一手扭转乾坤似的。他们既闹不清谭力夫怎么会成为谭力夫的,也不想知道为数颇多的群众在当时接受它的思想基础。直到《人民日报》1967年元旦社论发表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这是“血统论”在作祟。但也就到此为止。不少人还以为自己既不是联动的一员,也不是谭氏麾下的战将,大概血统论和自己毫无关系吧?于是,当那篇与血统论宣战的《出身论》出来的时侯,这些同志便跳了起来。他们一方面高喊“打倒血统论!”(因为人民日报社这样写的,他们虽然还迷迷糊糊,但也是要喊几声避避嫌疑的),一方面又高喊“打倒《出身论》!”(这一回他们清醒了,因为这和他们头脑里的混蛋东西大相径庭了)。于是他们也继承了联动的衣钵,在首都中学生革命造反司令部召开的大会上,乱撒传单,大放二踢脚,大有联动少爷还魂之势。因此,如果说只是谭力夫和联动一小撮人有“血统论”观念,大部分人没有,那实在该为那一小撮人抱委屈了。血统论这种东西历时已经很久了,大约有四五千年了吧?“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们自己头脑里有没有血统论的烙印,倒是值得深思的。
引用这位首长的话,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想说明存在鸿沟这种现象不合理;第二是想说明存在鸿沟这种事实不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才存在。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在一九六一年就已经存在了。不但存在,而且已经“不可逾越”了。这对于今天多忘事的贵人,是一个最好的答复。他们不承认××集团歧视过出身不好的青年,勉强承认一点,也只承认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些青年才受歧视。大概如果今天再没有人谈这个问题,过不了一年半载,他们就连这一点也不承认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即使不说这些贵人过去曾经为虎作伥吧,不说他们今天用不承认来逃脱罪责吧,起码也可以说他们本人体会不深,不懂得在反革命集团压制底下是什么味道。
有不少同志不理解毛主席所教导的:“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而这些同志往往在现象面前停住了。实质是什么?他们并不懂得。比如产生鸿沟的渊源是什么?反映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危害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他们都不知道,自然也找不到填平鸿沟的方法了。的确,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个蕴藏已久的矛盾激化了,爆发了。“对联”出来了,谭力夫出来了,红卫兵纠察队和联动也都出来了。面对无数丰富的事实,这些同志迷惑了。他们本来最善于责备别人没有阶级观点,但他们自己却不会用阶级观点来分析这些事实。
他们认为,谭力夫就是谭力夫,好像这么一个上了三年大学的蠢学生有本事一手扭转乾坤似的。他们既闹不清谭力夫怎么会成为谭力夫的,也不想知道为数颇多的群众在当时接受它的思想基础。直到《人民日报》1967年元旦社论发表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这是“血统论”在作祟。但也就到此为止。不少人还以为自己既不是联动的一员,也不是谭氏麾下的战将,大概血统论和自己毫无关系吧?于是,当那篇与血统论宣战的《出身论》出来的时侯,这些同志便跳了起来。他们一方面高喊“打倒血统论!”(因为人民日报社这样写的,他们虽然还迷迷糊糊,但也是要喊几声避避嫌疑的),一方面又高喊“打倒《出身论》!”(这一回他们清醒了,因为这和他们头脑里的混蛋东西大相径庭了)。于是他们也继承了联动的衣钵,在首都中学生革命造反司令部召开的大会上,乱撒传单,大放二踢脚,大有联动少爷还魂之势。因此,如果说只是谭力夫和联动一小撮人有“血统论”观念,大部分人没有,那实在该为那一小撮人抱委屈了。血统论这种东西历时已经很久了,大约有四五千年了吧?“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们自己头脑里有没有血统论的烙印,倒是值得深思的。
下面我们就系统的谈一谈血统论和有关鸿沟的几个问题。
一、血统论的历史渊源
在奴隶制社会,血统论这种东西就挺时髦了。比如在古希腊,那里的人起名字,先要把老子的名字冠在前面。比方老子叫贺拉斯,儿子就叫贺拉斯的×××。这和联动张口老子闭口老子是很相象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雅典城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家都知道,希腊人对于体育运动是十分重视的,举行一次运动会就好像过一个最隆重的节日。在这次运动会上有兄弟二人得到两项冠军,哥俩就把老子抬起来,绕雅典城走一周。于是成千上万看热闹的人便对这个老头子喊:“喂,你得到这样的幸福,还不死吗?你还想得到更大的幸福吗?还想做天神吗?”于是乎老头子一高兴就呜呼哀哉了。这样的事情今天的人看来,实在荒唐。你儿子是冠军,碍得着你的事吗?但那时候的人就是这么个思想感情。
中国的奴隶制社会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相传那时有个叫做舜的皇帝,他的爸爸是个十分可恶的瞎老头子,几次要害死他,但他还是替自己的老子隐瞒这些事,直到他做了皇帝,也还是没有再提起。多半他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老子反动,他便是混蛋了。因此还是不说的好。
到了封建社会,封建的伦理关系发展到了极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封建社会的常纲,是定而不可移的伦理道德。据说有一个牧羊的人,看到自己父亲偷了羊,便揭发检举去了,这件事让圣人知道了,他便大摇其头说:不大对头。汉朝有个皇帝叫做刘邦的,他在当皇帝以前就是个大流氓,时常到他哥哥家去骗饭吃。有一天他哥哥家的饭熟了,但偏对他说没熟,好不给他吃。等到刘邦做了皇帝,应该分封诸侯了。照理说,姓刘的都得是诸侯。可是他的哥哥分封不分封呢?刘邦一想,自己的长兄表现可不好,要是按重在表现的原则,那是不够资格的。不过后来到底是血统观念占了上风,他的哥哥还是被列为藩镇,只是叫做“剩饭侯”,多少还不能忘记表现。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记得,贾府有位凤姐。凤姐为了修缮大观园,得找个监工的。她明明知道贾府里的人没一个不贪污,可也偏得找姓贾的。找姓甄的不行吗?不行。因为封建的伦理观念不允许她这样做。明朝有一个叫做方孝儒的,犯了罪依我们的想法,他犯罪把他杀了就完了。但是没那么容易,得“灭门十族”,连他的老子、老娘、再加上其他的亲戚,再加上亲戚的亲戚,都得杀掉。这下子可真是斩草除根了。封建统治阶级把他们的这一套伦常关系编进了一本小册子。叫做“二十四孝”,内容主要就是谈儿子、老子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归根到底一句话,便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不是英雄怎么办?儿子也偏得说他是英雄,即便老子反动透了顶,儿子也得象尊敬英雄那样尊敬他,其目的无非还是证明自己是个好汉。今天不是还有“共产党员”给自己反动的老子树碑立传吗?多半是读“二十四孝”读得太熟的缘故吧?现在似乎有一种风气,谁只要讲历史,谁就是别有用心。干脆告诉你们,省得你们猜测。我们讲这些,就是给明着暗着推崇血统论的人一面镜子,也照照你们的尊容,看和历史上的那些古董是不是有一二分相似?封建社会有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有怎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怎样的上层建筑;有怎样的上层建筑,就会有怎样的法律、习惯、道德和伦理观念。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阶级关系也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样复杂。加之交通的闭塞,物物交换(而不是商品交换)所造成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就造成了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因此,血统论变成了统治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理论基础了。那时候出身和成份差不多是分不开的。老子打铁,儿子拉风箱。例外的情况很少。所以直到现在,还有这样的习惯说法。比如,:“这位是工人出身的工程师”,“我是学生出身”等等,那并不是说我的爸爸就是学生。封建社会不象今天这样大分化、大变革、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今天资本家的儿子已经不再做资本家,而出身挺好的联动诸位反倒变成了地富反坏右的一丘之貉,出身和成份完全不一样了。
这种封建时代的家庭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了。下面摘录《共产党宣言》的一大段,供大家参考。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凡是资产阶级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它就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纯朴的关系统统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那些使人依附于‘天然的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高尚激昂的宗教虔诚、义侠的血性、庸人的温情,一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它把人的个人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它把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都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来代替了。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冷酷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蔽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纱幕,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这些算作资产阶级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毛主席告诉我们,我国的资产阶级是十分软弱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几乎是超越了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发展阶段。因此,几千年来维持封建社会生存的血统观念带到了今天,是不足为奇的,特别是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种剥削阶级传统观念都要破产的关键性时刻,它们更要进行垂死挣扎。变换各种面目(甚至是极“左”的面目)束缚革命、阻碍革命、破坏革命,那实在是必不可免的事。谭力夫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做为封建血统论的代表人物,他的命运必定是被革命的车轮辗碎!至于那时候为什么他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通。如果我们掌握了起码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应该由此证明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封建的东西还有广大的市场,还顽固地盘踞在一些人们的头脑之中。诚如主席所说:“在我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还会长期存在。”他老人家又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正是这种剥削阶级的血统论,发展到了今天便是唯出身论,给出身不同的青年之间制造了一道鸿沟,有时达到了不可逾越的程度!它在运动中自己蹦出来,让我们将消灭它的战斗部署提到议事日程上,因此,打破它的束缚,消除它的阻碍,防止它的破坏,填平它所制造的鸿沟,也就成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迫待解决的任务之一,这对于我们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青年,都是责无旁贷的。
二、从三个方面看鸿沟
其一、 家庭影响神秘化
一个人受不受家庭影响?肯定是受的。但是究竟什么家庭给予一个人什么影响?在一个人的表现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案是有原则性分歧的。由于家庭出身好的青年不理解家庭出身不好的,家庭出身不好的也不理解家庭出身好的,往往将对方的家庭影响神秘化了。
不少同志忘记了今天特定的历史环境,而把家庭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比如一提到剥削阶级家庭,立刻就想到刀光剑影,以为这些家长每天就是教儿子怎样杀人。一提到高干家庭,立刻就想起有一份血书,每天都要给儿子讲怎样高深的道理。这些同志从修正主义分子一手炮制的小说、电影、戏剧、刊物上面承受了这个概念,信以为真。其实这些东西恶毒就恶毒在让青年人不理解今天的阶级斗争的特点,不懂得和平演变是什么。假若出身不好的青年每天只提防磨刀霍霍,而忘记了糖衣炮弹;假若高干子弟只对自己的家庭一味迷信,而忘记了高等生活的侵蚀,那么,或者使他们放松警惕,或者走到极端,造成了疑神疑鬼的精神状态,这都是对革命不利的。又有一些同志忘记了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以为家庭给了你什么影响,你就接受什么影响,似乎一个人没有一点可以选择的自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对于一种影响,有乐于接受的,有勉强接受的,有引起反感拒不接受的,也有无动于衷的。对于家庭影响也如此。今天的青年人接受了党十七年的教育,对于拿枪的敌人是能够认识清楚的。如果还有哪一个不识时务的老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在家里磨刀,那个结果是不算太妙的。特别是出身于剥削阶级的青年,对于家庭一般说来是憎恨的,因此,对于家长的言论,他们就有了免疫的能力。他们时时将自己放在与家长对立的一方,这样,他们在克服坏的影响方面便有了一定的优越性。但是,那些出身高贵的少爷们,那些自认为最懂得阶级斗争,以为阶级斗争无所不在——就是不在自己的家庭之中的少爷们,却很容易忽视自 己家庭的坏影响。一旦他们自己的家庭真的有坏影响,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划清界限,他们甚至也会当作富有营养的东西接受下来。殊不知,我们的社会还处在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还都有市场。对自己的家庭丧失警惕无疑是危险的。
更有一些同志把家庭影响夸大到了无可形容的地步。他们以为除去家庭影响就没有其他影响了,即使有,也得受家庭影响制约。毛主席有一段话,证明了这些同志的荒谬。他说:“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见,教育(社会影响)是大于家庭影响,并且能克服家庭影响的。毛主席说的还是解放以前的情况,解放以后,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情况会怎样呢?恩格斯在解答“共产主义制度对家庭将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时说:“两性间的关系将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勿需干涉的私事。这一点之所以能实现,是由于废除私有制和社会负责教育儿童的结果。因此,由私有制所产生的现代婚姻的两种基础,即妻子依赖丈夫和孩子依赖父母,也会消失。”
正象马克思早在1848年就驳斥过的政治庸人那样,今天摇头晃脑的血统论者们念念不忘家庭,念念不忘老子,活脱脱是个封建社会的遗少。革命的导师是这样批判他们的:“你们却硬说,我们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难道你们(资产阶级)的教育不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是由你们借以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臆造什么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教育的性质。”马克思在另一篇文章里还谈到:把东方的家族形态看成绝对的,是不合理的。这种家族形态只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系列。
我们所以要引用这样多的经典著作,无非是想证明今天大喊家庭影响大于社会影响,大喊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人们是群什么东西!他们的水平比起那些用资产阶级偏颇观念灌昏了脑袋的政客还不如!看到他们对家庭这样神秘化,简直让人想起宽袖方巾的时代,十足是一群蠢货!
那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革命群众应该有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我们说,这既不是将家庭当作社会上的细胞的那种关系,也不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目前我们国家的革命人民正处在一种无产阶级同志式的关系,这就象毛主席所说的:“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而反动的唯出身论妄图改变这种局面,分化革命队伍,以达到其复辟目的。
其二、政治表现神秘化
把家庭影响神秘化了,自然要把本人表现也神秘化。因为这样一来才符合封建时代的种种格言。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什么“将门出虎子”,这些陈词滥调都被血统论者奉为至宝。
他们首先认为血统高贵的人处处都了不起,行堪观止,字字珠玑,一举一动都值得记在将来的回忆录上。
这么一来,就造成这些青年盲目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贬低出身不好的青年。怀疑他们,轻视他们,处处以狭隘的偏见观察他们,把他们万分平凡的举动也看得大有申陈。搞得他们紧张、麻木、自卑、甚至心理变了态。女十二中有几位出身不好的同学,长期处在这种精神状态中,竟以为自己顺心的事都是错的,自己不满的事都是对的。他们看了某一篇文章,先是觉得挺高兴,可是立刻就责备自己,回去写了篇批判文章贴出来,不过后来听说这篇文章让某位领导人肯定了,他们可大大慌了手脚!同志们可以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这还有什么朝气蓬勃可言!他们的心灵简直是经受了无可救药的残害!而残害者不是别的,正是封建的血统论,正是目前大大流行的唯出身论!何其毒也!手头还有一张铅印的传单,是四个学校在运动初期联合组织的红外围。红外围的组织当然都不是出身好的。他们写道:只有革命的左派才能加入自己的组织,可接下去便说,“这个组织要绝对地服从红卫兵的领导”,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格打勿论”!多么典型的奴才性格!你已经是革命的左派了,还要绝对服从一个既非党团,又非无产阶级先锋队,只不过出身好的红卫兵领导之下。大概领导你们的都是超左派了吧?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了青年之间的这道鸿沟已经多么深,多么宽,多么不可逾越了!在学校里,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气氛,一派是专门汇报思想的,一派是专门听汇报的,前一派必然产生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能手,后一派必然出现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老爷。真要问他们是怎样成了混蛋的?不是别的,还是万恶的唯出身论把他们逼出来的!
其三、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任何一种腐朽的思想,都会被剥削阶级所利用。过去修正主义集团大大利用了血统论,运动初期刘邓路线也在出身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把这道鸿沟越挖越深,务使我们新中国也形成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想把革命队伍缩小,以利于消灭之,二是想分而治之,三是想拉拢、利用一部分青年做他们顺从的复辟工具。有一段时期,他们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真是达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中学文革报》和其他中学生主办的报纸常常有这方面的报道,大家都看到了。这里有一张铅印的表格,是一位司机同志托人转交给我们的。他说:“请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的人看一看,给他们做个参考。”不负盛意,我们把它抄在下面,以飨同好。
学习驾驶员的条件
(一)驾驶员的培养对象:
1. 驾驶员的培养对象要贯彻阶级路线,以广大工农兵,革命干部,烈军属子弟为主;
对家庭出身于地、富、反、坏、右、资本家的原则上不培养。
2.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看其政治表现,如果能与反动家庭划清界限,经过有关部门审查确属没问题的,可以适当吸收培养一些。
3.所培养的机动车驾驶员,必须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积极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好同志。 (其余两条从略)
这仅仅是培养一个驾驶员所需要的条件!这张表很能说明问题。在第1款中,是两个不问表现: 一不问“红五类”出身的表现,哪怕这些人是联动的刽子手,也要被“贯彻”进去;二不问“黑六类”出身的表现,哪怕是聂元梓、郑兆南、王光华、陈里宁,也都拒之于门外; 第2款似乎是重在表现了。这一款是针对除去黑六类以外的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那不用说,就是小业主出身的了。这回重在表现了。可是,一要划清(划清了还不相信),二要审查(审查到了没有问题),才能培养“一些”!根据出身这么一鉴别,于是乎再也用不着进一步审查了,便都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好同志”了!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这种现象究竟能不能容忍!这不过是千万个例子中的很小的一个。凡是克服了偏见的革命同志都可以为我们证明这一点,举出你亲身经历的更多事例来。
社会地位是这样悬殊,还谈的上什么团结,什么了解?更谈不上共同战斗了。有的只是隔阂,是生疏,是淡漠,出身真是压死人啊!
以上我们就从家庭影响神秘化这个方面,从政治表现神秘化这个方面,从社会地位的平等这个方面,分析了在青年之中存在不存在的一道鸿沟。我们说,是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由血统论,唯出身论一手造成的。它严重地阻碍着我们革命事业的发展,阻碍着我们的前进,到了彻底填平它的时候了!
三、填平鸿沟的办法
我们必须用阶级论代替血统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干革命。阶级论就是“有成份,不唯成份,重在政治表现”。这里所说的成份不是出身。比如你成份是个工人,是个学生,这都可以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当然也不能唯成份,不是说是个工人都是革命的,还得看表现。象江青同志所说的,要时时处处看一个人的观点、立场。这和出身都毫无关系。让那些死抱着家庭粗腿不放的人见鬼去吧,这个鸿沟我们是填定了。
革命的同志要在斗争中填平这道鸿沟。过去开始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是这道鸿沟把革命青年分开了,使他们站在天河的两岸,遥遥相望,几乎使运动夭折。现在,我们应该在彼岸此岸共同填土,让它变成一道通途。这道鸿沟只能在大联合中填平,在夺权斗争中填平,在斗批改中填平。只有共同斗争才能彼此了解,才能克服神秘化的倾向,只有在斗争中才能识别一个人表现的好坏,才能验证一个人所受影响如何。那些受过一些委屈躲在家里不愿出来的同志,应该鼓起勇气,重新投入战斗了!那些压制过别人,无形之中帮了修正主义分子的忙的同志,也应该扪心自问,努力改正了。也只有在斗争中,才能涤荡我们脑海中的剥削阶级观念,才能使无论什么出身的青年都改造成一代新人。而要使这些都不至于变成空话,要使中学革命运动不至于冷冷清清,要使今后的革命能顺利开展,我们首先应该强调:无论什么出身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政治待遇。
我们讲革命同志之间的平等,不是从策略上考虑的。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是要你委屈求全,恩赐给人家平等,而脑子里还认为比别人高出一头。那是假平等!我们认为一个人是不是比另一个人优越,不在于他的出身,不在于他的性格,不在于他的年龄,而在于他的表现,在于思想改造得好不好?通过大量的事实可以看出,决不是出身好的人一定比出身不好的人表现更好。联动的骚乱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党历来是主张革命青年应该平等的。毛主席在他亲手拟定的接班人五项条件中,并不曾提到“出身”二字。他的那篇足以鼓舞我们青年无限勇气的讲话中所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是对所有革命青年说的,不是对某一阶层的青年说的。谁要想扭转它,想阻碍它,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鸿沟等待着我们填平,血统论、唯出身论等待我们消灭。革命的年青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在斗争中相互了解,这样才能向一切腐朽的东西开战!
原载《中学论坛》创刊号
1967年2月27日
-----------------------------------------------------------------
反动血统论的新反扑
——驳《大毒草〈出身论〉必须连根铲除》
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
北京轻工业学院东方红公社主办的《旭日战报》,不惜以六版篇幅,对《出身论》大肆攻击,发表了一篇又长又臭的文章“大毒草《出身论》必须连根铲除。”用他们的话说,他们这篇文章在文化大革命发展到大联合大夺权的阶段出现,是必然的。
大家总还记得,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正当火势燎原的时候,是血统论配合着××路线将这场大火窒息的。随着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血统论又找到了旧同志。它配合着保皇派别、联动份子、××路线的忠实信徒,配合着社会上的习惯势力,再一次进行新反扑,这当然是“必然”的!
该文的作者实在没有时间概念。《出身论》出现在去年秋天,当时大联合、大夺权还不是高潮!有的却是西纠的猖獗,联动的骚乱。《出身论》敢于面向这些嗜血成性的反动组织下战表,敢于动摇他们的特权地位,即使缺点再多,也足以使庸人惭愧。而那时候你们这些好汉却连屁也不敢放一个。谁人不知你们轻院东方红承认过谭力夫的讲话,承认过反动对联!你们可曾触动过你们的错误思想,哪怕是一丝一毫!即使是现在,指导今年运动的元旦社论明确地批判了反动的血统论,又有哪个人看过你们的表态!如今你们在批判《出身论》——这个向血统论的宣战书上充当英雄好汉了。你们和轻院“红爆队”大联合了。就连你们的编辑也不否认他们是保皇势力和执行反动路线的顽固份子的大杂烩,你们为了装门面,竟和血统论的崇拜者,联合在一起“批判”血统论了,岂非咄咄怪事?而发表于贵报的“红爆队”们的大作中,不知道从《出身论》的哪一节找出“男女关系”这一条罪状,这大概就是他们要批判的血统论吧?
该文(指“大毒草……”云云,下同),首先从理论上,继而从政治上否定《出身论》,我们有必要逐一批驳,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批驳,批出他们趁此机会攻击毛泽东思想,颠倒历史之真实目的,我们就是要暴露这些跳梁小丑们肮脏的灵魂。
一、《出身论》从理论上“铲除”不动
该文反驳《出身论》的第一个论点:“社会影响大于家庭影响,并能克服家庭影响”。按照辩论的原则,他们要否认这个前提,必须要提出“社会影响不大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不能克服家庭影响”。他们正是这样做了。该文说:“尤其(注意尤其这个词——笔者)是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对于一个人的思想的形成将起很重要的作用。”又说:“家庭给予一个人的阶级烙印,对他的立场、观点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为它给人以认识问题的基础。”请看,家庭影响又起“很”重要的作用,又是“基础”,又不容“忽视”,显然家庭影响是远远大于社会影响的,是社会影响所无法克服的。这是放屁!
大家总还记得,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正当火势燎原的时候,是血统论配合着××路线将这场大火窒息的。随着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血统论又找到了旧同志。它配合着保皇派别、联动份子、××路线的忠实信徒,配合着社会上的习惯势力,再一次进行新反扑,这当然是“必然”的!
该文的作者实在没有时间概念。《出身论》出现在去年秋天,当时大联合、大夺权还不是高潮!有的却是西纠的猖獗,联动的骚乱。《出身论》敢于面向这些嗜血成性的反动组织下战表,敢于动摇他们的特权地位,即使缺点再多,也足以使庸人惭愧。而那时候你们这些好汉却连屁也不敢放一个。谁人不知你们轻院东方红承认过谭力夫的讲话,承认过反动对联!你们可曾触动过你们的错误思想,哪怕是一丝一毫!即使是现在,指导今年运动的元旦社论明确地批判了反动的血统论,又有哪个人看过你们的表态!如今你们在批判《出身论》——这个向血统论的宣战书上充当英雄好汉了。你们和轻院“红爆队”大联合了。就连你们的编辑也不否认他们是保皇势力和执行反动路线的顽固份子的大杂烩,你们为了装门面,竟和血统论的崇拜者,联合在一起“批判”血统论了,岂非咄咄怪事?而发表于贵报的“红爆队”们的大作中,不知道从《出身论》的哪一节找出“男女关系”这一条罪状,这大概就是他们要批判的血统论吧?
该文(指“大毒草……”云云,下同),首先从理论上,继而从政治上否定《出身论》,我们有必要逐一批驳,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批驳,批出他们趁此机会攻击毛泽东思想,颠倒历史之真实目的,我们就是要暴露这些跳梁小丑们肮脏的灵魂。
一、《出身论》从理论上“铲除”不动
该文反驳《出身论》的第一个论点:“社会影响大于家庭影响,并能克服家庭影响”。按照辩论的原则,他们要否认这个前提,必须要提出“社会影响不大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不能克服家庭影响”。他们正是这样做了。该文说:“尤其(注意尤其这个词——笔者)是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对于一个人的思想的形成将起很重要的作用。”又说:“家庭给予一个人的阶级烙印,对他的立场、观点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为它给人以认识问题的基础。”请看,家庭影响又起“很”重要的作用,又是“基础”,又不容“忽视”,显然家庭影响是远远大于社会影响的,是社会影响所无法克服的。这是放屁!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当然不否认内因也是由外形成的;但我们必须同时指出,内因和外因有着质上的不同。我们处在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作为外因,是同时存在的。尽管从总的方面来说,一个是强大的,一个是相对弱小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情形又有异样。他总有自己的选择性。对于同一种影响,往往有的人起同感,有的人起反感;有的人爱好,有的人厌恶,有的人强烈,有的人淡漠,有的人接受,有的人抗拒。这就是内因在起作用。即如你们,为什么和血统论的倡导者红爆队大搞联合,而不和反血统论的人搞联合,也是内因起了作用。
对于家庭影响也是这样。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上的好影响是强大的,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是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威力是强大的。因此,一个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他从小受的社会教育,就是剥削可耻,劳动光荣的教育。长大以后又知道阶级斗争,知道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再强调一遍,从小(照该文作者唯一清醒的时刻所说的话,即刚刚脱离“本能”,刚刚有了“思想”的年纪,亦即从7岁)起开始长期接受这种思想,这就形成了内因。这时对于自己的家庭影响就会是反感而不是同感,是厌恶而不是爱好,是抗拒而不是接受。当然这也是指一般情况,例外也是有的。不过不管诡辩者怎样曲解例外,真正了解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就不会把家庭影响看得神乎其神了。
返回来再看社会影响是不是能够克服家庭影响,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为了证明该文作者对于毛主席著作是怎样的不学无术,我们摘录一段毛主席的话就足够了。毛主席说:“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教育,是社会影响吧?可见,形成一个人世界观的,不是家庭影响,而是社会影响。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是社会教育儿童的结果。
但是“铲除”《出身论》的英雄们却立论:家庭影响是形成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在发难的开头,他们本来说,《出身论》的这一段是“不值一驳”,却驳了三千字。不幸的是那驳的结果,原来是他们自己违背了最高指示。
该文在做了这样的“文字游戏”之后,又反驳《出身论》的第二个论点:“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小。”按照辩论的原则,他们要否认这个前提,必然要提出“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大”。
他们正是这样做了。该文说:“出身既然给一个人的思想打上阶级的烙印,它就必然会对这个人的行动(即表现)发生作用……有着紧密联系的。”
发生作用,固然是对的。我们说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小,并没有说一点没有。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则大错而特错了。
出身和表现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有个中间物,那就是“影响”。正如一位老工人所讲的,出身、影响(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表现是一条索链的几个环节,那边烧热了,这边不见得热。
表现和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特别是和社会影响。因为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而思想是表现的根据。所以,表现是受社会影响制约的。
对于一个人的表现,家庭影响自然也要起一定的作用,不过不是主要作用。毛主席和××同志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而只有家庭影响和一个青年的出身才是有关系的。特别是新社会,社会影响和出身是没有多大关系。今天的学校都是无产阶级开办的学校,并没有地主子弟学校或资本家子弟学校,无论什么出身的青年所受的教育同样是社会教育。当然,对于高干子女,出身和社会影响常常是有关系的。例如寄宿制高级学校,即那些只供高干子女享受的修正主义温床,就是和出身有关系的。不过,举出这个例子,对你们的结论实在太不利了。因为这只能证明出身好的有时社会影响并不好。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提的好。
出身只和家庭影响有关系,家庭影响又在表现中占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那么,结论是不难得出来的:出身与表现关系甚小。
光是论证到这一点,已经足以动摇血统论的基础。但是,我们还要证明,出身即使和家庭影响也没有必然的同一性。——尽管这个论点会使“炮制”该文的“混蛋”们暴跳如雷。
“当然在部分工人贫下中农中也有着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甚至有极个别反动的。”——谢谢,这是该文作者神志不清时提供给我们的论据。
联动成员的出身都是最上乘的,但是陈××同志说,他们的家庭影响并不好,因为这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
相反,列宁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但他从哥哥姐姐那里受到了很好的革命影响。毛主席在他的回忆中也说,尽管他的父亲是个富农,但是他从母亲和家里的雇工那里,受到了许多好影响。无论血统论者多么一厢情愿,一个老子总是组成不了一个家庭的。
这就是《出身论》中所说的:“一个人家庭影响的好坏,不能机械地以老子如何而定。”
“这是少数!这是例外!”“这不是主流!”血统论者振振有词地念咒了。不过,既然已经承认是“少数”、是“例外”、是“支流”,那么,就是承认,这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就是它存在的道理,就无法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阶级敌人还是少数呢,但并不等于没有。那么,说明这些例子的道理是什么呢?该文作者说不出。别人说出来,他又跳脚!
这个道理,《出身论》说得很清楚:一个人的家庭影响也没有必然联系了,结论是不难得出来的: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小。
如此说来,出身和构成表现的次要因素——家庭影响是好是坏,是不能机械地以出身判定的。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出身只能作为参考。“只要把一个青年的政治表现了解清楚了,它们就连参考的价值也没有了。”
这几条气势汹汹的好汉,在两次碰壁之余,开始反驳《出身论》的第三个论点了:“出身不是成分”。按照辩论的原则,它们要否认这个前提,必然要提出“出身就是成分”。
它们正是这样做的。该文说:“我们必须坚持第一有成分论,第二不唯成分论,第三重在政治表现,也就是既要重视出身,但又不光看出身……”显然,作者是把成分当作出身了。
把成分当作出身是怎么一回事呢?那就是,老子是老地主,儿子是小地主;老子是老高干,儿子是小高干。“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是也。
我们在论证“出身不是成分”这个论点时,有这样一个论据:“毛主席在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当时的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在这里并没有分门别类,把哪一个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划为哪一个范畴。”蒙作者费心,找到了原话。原话说:“从它们的家庭出身看,从它们的生活条件看,从它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于是它们便手舞足蹈起来:“殊不知毛主席在讲这一段话时首先就讲到了家庭出身。”按照他们“混蛋”(对不起,这是借用)的头脑所得到的“混蛋”的结论,便是“哪一个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就应划归哪一个阶级范畴。”
真要给他们讲点初级历史了,可怜的大学生!请问,当时能上得起学的知识分子,什么家庭出身的居多呢?显然,是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居多。可是,他们的大多数偏偏不属于剥削阶级,而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前面援引过的毛主席的话:“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份子。”这都雄辩地证明了:“并没有分门别类,把哪一个阶级出身的知识份子划为哪一个范畴。”
出身不是成分,儿子的职业不是老子的职业,天底下还有比这更浅显的道理吗?“出身不由己”,所以是死框框;成分可选择,比如,从前有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放弃了继承权而参加革命的,如今也有成分不好的人改造好了摘帽子的,所以是活框框。既看成分,也看表现,是对的;既看出身,也看表现是不对的。因为成分和表现是密不可分的。地主的表现和贫农的表现就是不一样。而出身和表现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有的甚至是一点也没有关系(例如列宁)。所以,用一个死框框,同时又用一个活框框衡量一个人,是为《出身论》反对的。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我们愿意对“出身”这个词做做正名的工作。“出身”有两个含义。今天普遍的用法是指父亲的职业,亦即家庭出身。我们文章里的“出身”,都是指家庭出身。出身还有传统用法,是指阶级出身,即本人过去的职业,亦即本人出身。例如:第一个发明电器的爱迪生是报童出身,不是说他父亲是报童,而是说他本人过去曾做过报童,我们的文章里一般是用“成分”代替了。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常常有着不同阶级的属性。所以,在我们看到一些材料的时候,有必要分清哪个是出身的时兴用法,哪个是传统用法。
既然出身不是成分,请问铲除《出身论》的劳动能手们,你们何曾见过:“一、有出身论,二、不唯出身论,三、要重在政治表现”这样的阶级路线?你们是明目张胆地篡改党的阶级路线!
由于你们连这样起码的常识都不具备,所以就写出了那样狗屁不通的文章。的确,《出身论》是提出“无论什么出身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这对于过去长期受压抑的出身不好的革命青年,是会起一定积极作用的。但你们抗议了。你们说,这就是“他们还梦想重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你们什么时候见过出身不好的青年骑在人民头上来着?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何谈重新二字?显然,出身和成分又被你们混淆了,你们又说:剥夺出身不好的青年的正当权利,“这就是我们党的阶级政策,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制度。”你们多么恶毒地挑拨出身不好的青年与党的关系啊!请问,无产阶级专政,是对出身不好的青年专政吗?对地富反坏专政,难道对地富反坏家庭出身的人也专政吗?出身和成分又被你们混淆了!一个堂堂大学生,把影响也看成老子,把儿子也看成老子,横竖都是老子,念念不忘的也只有这个老子,简直高举老子这面大旗死耍赖皮了。倘不是犯了偏热狂,就是中了修正主义流毒太深,大概快不可救药了。
你们想驳倒《出身论》这三个主要论点吗?遗憾的是你们只停留在谩骂的水平上,一个也驳不倒。你们在理论上“铲除”不动《出身论》,因为《出身论》是以毛主席著作为依据的,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你们这几个神志昏聩、头脑混沌、思路紊乱、词不达意的家伙们妄想及锋而试,实在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到了极点。
二、《出身论》从政治上“铲除”不动
有一些人信奉这样的原则:用理论打不垮人家,就希望能用帽子把人压垮。看来,北京轻工业学院就很有几个这一流人物。
帽子之一是:“挑拨各种不同出身的青年之间的关系,蓄意制造宗派对立。”这个帽子要是给反动对联戴上倒是合适。但我们何尝提出过“老子英雄儿混蛋,老子反动儿好汉”这样的“鬼见喜”来过?并没有。我们只是提倡“出身不同的青年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应该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而且我们深信这是党一贯所主张的政策。难道提倡平等,就是“制造对立”吗?你们真是到了发昏的地步了。
挑拨关系的恰是你们。正是你们恶狠狠地说:“老实告诉你们”,(那些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女)“就是没有,也永远不会有和工农子女相同的待遇。”这是根据毛主席著作的哪一章哪一节?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哪一条哪一款?你们还煽惑说,“这是党的阶级政策”。用你们的话说:“作者用心之极,何其毒也!”
你们也许会诡辩说:我们是在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女前面加了定语的啊!我们指的是“甘当资产阶级的殉葬者的金童玉女”(原文如此不通,非笔者引错)之云云的青年啊!参照上下文意,那么不甘当“殉葬者的金童玉女”的剥削家庭阶级出身的青年,就可以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了吗?显然,这也是要被你们否定的。所以加上了那一大长串的定语,足以证明了你们逻辑上的混乱,思想上的空虚。这样你们就越来越糊涂。比如对于没有定语的,而又不是工农家庭出身的青年怎么办呢?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没有答案的。
退一步说,你们加上了定语,我们暂且认可吧。那么,试问:“甘当资产阶级的殉葬者的金童玉女”的出身好的青年——例如联动分子——能不能享受平等的政治待遇呢?无论现在你们和这帮家伙怎样联合组织“批判《出身论》联络站”,在那里暗递秋波,恐怕你们口头上也不敢承认这一点。用中国人的话,简洁地说:坚持反动立场的(哪怕是出身好的)青年,也不应该享受平等的政治待遇。可见,这里只是坚持反动立场的问题,而不是家庭问题。只是表现问题,而不是出身问题。只是定语问题,而不是主语问题。是你们把本质的东西变成了定语,把非本质的东西当成了主语。因为自己的荒谬,而在那里“怒不可遏”,这个脾气可真发得没道理。
你们或者会大叫:出身好的人坚持反动立场的几乎没有呀,出身不好的人坚持反动立场的几乎全部呀!应该说今天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无论什么出身的都是少数。这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谈过了。现在再退让一步,就说即使如此吧,也只要提出“凡是不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这一个口号就可以了。因为照你们的结论,只要这样一提,自然而然就把出身不好的人排除了,把出身好的人留下了。你们既然认为出身是表现的唯一的原因,表现是出身的必然的结果,那么,表现之中已经包括出身了。用不着把这二者相提并论了。可是你们偏偏要齐头并进。其实,文化革命以来的表现,用不着问老子,自己最清楚。不过你们怕谈表现。因为一谈表现,你们就吃亏。对你们这一小撮人,不拉出身这面大旗做虎皮,岂不露出庐山真面目?特别是对于你们的联动“小将”,这就更不利。
那么,是谁“为害人虫混进革命阵线进行活动提供了组织路线”呢?不是别人,正是你们。是谁在挑拨关系呢?不是别人,也正是你们。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请听你们自己的歇斯底里大发作吧:“我们就是要考验你们!”“你们”——根据下文,是指出身不好的青年,那么,“我们”是谁呢?是“铲除”《出身论》的英雄们吗?这些英雄哪里比得上郑兆南、王光华、陈里宁这样的出身不好的革命青年!你们还要考验人家,配吗?如果,这里的“我们”是泛指出身好的青年,则又大错特错了。出身好和出身不好的青年,都应该接受党的考验。可是,他们中间,不存在什么特权,不存在一个是考验别人的阶层,你们分出了这样的阶层,不是挑拨关系又是什么呢?
帽子之二是“为××路线喊冤叫屈”。什么是“××路线”呢?照你们的说法是“抽掉了重在表现的政策中的阶级内容,而把‘重在表现’变成了‘重在表面’。”或者说,是“剥削阶级子女受修正主义宠爱”,是“不讲出身”。这是最疯狂地颠倒了历史!如果说什么是“重在表面”,那么,只问出身,不问表现就是最严重的“重在表面”。因为出身是非本质的东西,出身和阶级内容实在没有什么关系。只有成分才是和阶级内容有关系的。即如你们,对于出身好的联动分子那样客气,而对于出身不好的不问其表现如何都那样霸道,实在就是典型的“重在表面”。
血统论既然被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利用得那样顺手,那么,这个古已有之的东西,也不会不为修正主义集团所利用。血统论的作用,就是缩小革命队伍,扼杀革命热情,制造人为的对立,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哪一个反革命份子不欢迎这种东西!
我们在《出身论》中“受害问题”里举出了大量的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的事例,这都发生在××集团统治时期。今天本报发表的这一篇调查材料,也发生在文化革命之前。有无数事实证明了旧团市委推行的是“唯出身论”的反动路线。这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修正主义集团和血统论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
我们控诉××集团形“左”实右地推行血统论,你们则说没有那么一回事。请问,这到底是谁“为××路线喊冤叫屈”呢?是我们还是你们呢?
你们颠倒了历史,但历史是忘得了的吗?问题不在于历史,而在于现实。你们为××集团翻案,把他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的罪行,美化为实行了一概平等;把他不讲党的阶级路线,美化为执行了党的阶级路线,其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让反动路线推行“血统论”,继续歧视、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并使它合法化,同时也为了减轻你们过去迫害出身不好的革命青年的罪责!总之,你们是想推行比××形更“左”实更右的修正主义路线!你们最恶毒的是,竟把修正主义集团欠下的这一笔血债记在党的帐上!
是谁告诉你们,××集团优待出身不好的青年的呢?是现实吗?非也!是中央文件吗,中央确实发表过一篇社论,谈到××的招降纳叛。可是,这里指的降和叛,不是出身,而是成分。指的是××招降了一些无耻叛徒,反动权威,蜕化份子,奴才走狗,哪里说的是出身?于是,头脑简单的勇士们又迷惘了,既然××招降的是一些资产阶级份子,又怎么可能迫害剥削阶级出身的子女呢?如果,你连这也迷惘,那么,你可以回答一下,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推行“老子反动儿混蛋”的情景,这总没忘记吧?那是千真万确地迫害了剥削阶级子女了吧?告诉你们,这恰好证明了修正主义集团和广大的剥削阶级子女不是一个阶级范畴的,正和广大的出身好的青年与修正主义集团不是一个阶级范围的一样。那么,是谁告诉你们,××集团优待出身不好的青年的呢?
不是别人,是××路线。是××路线指使他们的喉舌,所谓新改组的《北京日报》告诉你们的。翻开那时候的报纸一看,北大的孔繁不是大喊陆平优待“狗崽子”们吗?从此开了先声。至于孔繁是什么东西,现在大家都了解了。随着《北京日报》歪曲事实的报道,大规模地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的丑剧就演出了。“对联”问世了。血统论变本加厉了。回顾历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今天以《旭日战报》为首,召集了三十个学校,大为××翻案,莫须有地大讲出身不好的青年“趁着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时候纷纷出笼,他们自称‘左派’,打着‘造反’的旗号,借批判形‘左’实右为名,行攻击党的阶级路线,打击工农子女之实。”好一副不准人家革命的赵太爷的劲头!今天有哪一个出身不好的青年专门打击工农子女了?工农子女也有左、中、右之分,工农子女和非工农子女一样,既不是一个阶级,也不是一个集团,假使有个别的工农子女顽固地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理应所有的子女(当然是要革命的子女)共同打击之,其实这并不是打击工农子女,而是打击反动路线。你们把打击反动路线当成打击工农子女,这是对工农子女最大的诬蔑;你们又以工农子女为幌子,不许人家打击反动路线,实际上是肆无忌惮地包庇与袒护。你们颠倒历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此。你们和修正主义集团,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完全是一丘之貉!
帽子之三是“拼命地鼓吹反动的‘阶级熄灭论’(疑是‘阶级斗争熄灭论’,不过,对于这帮不学无术的家伙们,错了一个术语也算不得什么怪事),鼓吹荒谬的‘阶级调和论’”。
在我们的《出身论》中,一直是强调阶级斗争的。我们强调无产阶级与地、富、反、坏、右分子的斗争,强调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斗争,强调了与反动路线的斗争。我们所没有强调的,所不赞成的,所激烈反对的,是“出身好的青年与出身不好的青年之间的斗争”。我们说,这是人为的鸿沟,理应填平。
但是,“聪明”的该文作者,说我们这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这就是“阶级调和论”!在他们看来出身好与出身不好的青年是两个对立着的阶级。
这个帽子,提出了一个很发人深省的问题:将来的阶级斗争规律是什么?
毛主席告诉我们:阶级斗争将要贯串整个社会主义的始终,阶级斗争要持续五代到十代。今天的阶级敌人诚然是地、富、反、坏、右分子,是剥削阶级分子。那么,下一代的阶级敌人是谁呢?解放快18年了,上一代已经遵照自然法则而将近老迈了,下一代却成长起来,逐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部门唱主要角色了。对于下一代,阶级斗争的对象是什么人呢?这个问题确实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反动对联告诉我们:“老子反动儿混蛋”。于是阶级敌人有了。老一辈一死光,他们的儿子就会是阶级敌人的替死鬼!
北京轻工业学院东方红公社一点也不甘示弱,他们追随反动对联之后,继续把剥削阶级子女当作新的阶级敌人看待,谁替剥削阶级子女说话,谁就是“摇旗呐喊,为那些牛鬼蛇神,反革命夺权制造舆论准备”。
阶级斗争的规律当真是这样吗?
毛主席亲手拟定的十六条告诉我们,“广大工农兵、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干部,是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看来,主力军并不只是出身好的人。
那么,革命的对象,即阶级敌人是谁呢?过去揭出来的敌人姑且不说,“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看来,这个新登台的阶级敌人,也还不是出身不好的人。特别是通过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泛滥时期,特别是通过西纠、联动骚乱时期,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以出身来划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够多么荒唐!
歧视、排挤、打击出身不好的青年,绝不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他们之中的一部分接班人)的阶级斗争。将来的阶级斗争规律是什么?经验告诉我们,否定式的回答要比肯定式的回答容易一百倍,我们择易而行,可以这样回答,绝不能把唯出身论当作下一代阶级斗争的规律。
而以轻院为首的这一小撮人却以“血统论”代替了阶级斗争的学说,以血统论代替了阶级观点。从而搅乱了阶级队伍,放跑了阶级敌人。这才是典型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这才是典型的“阶级调和论”。
《旭日战报》发表的这篇“臭文章”(这都是借用原话),通篇没有提血统论的一条罪状,没有列举血统论的一条表现。但为了遮掩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在文末居然也喊出了“打倒反动的血统论!打倒反动的《出身论》!”足以使不明真相的人迷惑,以为《出身论》就是血统论。实际上,什么是血统论的活化身呢?这篇洋洋大观的铲花文章,就是血统论的活化身。它反血统论是假,反《出身论》是真。因为《出身论》嗅出了他们思想深处血腥的血统论的秽气。《出身论》当初可以作为进攻西纠、联动的武器,当然更不惧怕你们这群蟹将虾兵。我们既不怕你们的大帽子,也不怕你们的人身攻击,不怕你们沿街卑鄙的造谣!让你们在真理面前颤抖吧!
轻院东方红公社的“大毒草《出身论》必须连根铲除”不只是妄想消灭一篇《出身论》,它是要广大的出身不好的青年继续受血统论的迫害,它是在挑拨广大的出身好的革命青年与广大的出身不好的革命青年的关系,它是在颠倒历史,替××翻案,它是在抹杀阶级斗争的规律。我们没有忘记,前一阶段中央文革率领着革命小将,费了多么大的心血,才扭转了血统论猖獗一时,独霸一面的局面!可是,现在轻院东方红公社及红爆队这一小撮人却含沙射影炮打××同志,竭力把已经前进的历史拖回来。我们说,他们完全不只是妄想消灭一篇《出身论》,而是怀着狼子野心,企图实现上述一系列丑恶目的。
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反动的血统论正在反扑,同志们千万要提高警惕!
对于家庭影响也是这样。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上的好影响是强大的,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是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威力是强大的。因此,一个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他从小受的社会教育,就是剥削可耻,劳动光荣的教育。长大以后又知道阶级斗争,知道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再强调一遍,从小(照该文作者唯一清醒的时刻所说的话,即刚刚脱离“本能”,刚刚有了“思想”的年纪,亦即从7岁)起开始长期接受这种思想,这就形成了内因。这时对于自己的家庭影响就会是反感而不是同感,是厌恶而不是爱好,是抗拒而不是接受。当然这也是指一般情况,例外也是有的。不过不管诡辩者怎样曲解例外,真正了解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就不会把家庭影响看得神乎其神了。
返回来再看社会影响是不是能够克服家庭影响,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为了证明该文作者对于毛主席著作是怎样的不学无术,我们摘录一段毛主席的话就足够了。毛主席说:“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教育,是社会影响吧?可见,形成一个人世界观的,不是家庭影响,而是社会影响。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是社会教育儿童的结果。
但是“铲除”《出身论》的英雄们却立论:家庭影响是形成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在发难的开头,他们本来说,《出身论》的这一段是“不值一驳”,却驳了三千字。不幸的是那驳的结果,原来是他们自己违背了最高指示。
该文在做了这样的“文字游戏”之后,又反驳《出身论》的第二个论点:“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小。”按照辩论的原则,他们要否认这个前提,必然要提出“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大”。
他们正是这样做了。该文说:“出身既然给一个人的思想打上阶级的烙印,它就必然会对这个人的行动(即表现)发生作用……有着紧密联系的。”
发生作用,固然是对的。我们说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小,并没有说一点没有。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则大错而特错了。
出身和表现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有个中间物,那就是“影响”。正如一位老工人所讲的,出身、影响(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表现是一条索链的几个环节,那边烧热了,这边不见得热。
表现和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特别是和社会影响。因为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而思想是表现的根据。所以,表现是受社会影响制约的。
对于一个人的表现,家庭影响自然也要起一定的作用,不过不是主要作用。毛主席和××同志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而只有家庭影响和一个青年的出身才是有关系的。特别是新社会,社会影响和出身是没有多大关系。今天的学校都是无产阶级开办的学校,并没有地主子弟学校或资本家子弟学校,无论什么出身的青年所受的教育同样是社会教育。当然,对于高干子女,出身和社会影响常常是有关系的。例如寄宿制高级学校,即那些只供高干子女享受的修正主义温床,就是和出身有关系的。不过,举出这个例子,对你们的结论实在太不利了。因为这只能证明出身好的有时社会影响并不好。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提的好。
出身只和家庭影响有关系,家庭影响又在表现中占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那么,结论是不难得出来的:出身与表现关系甚小。
光是论证到这一点,已经足以动摇血统论的基础。但是,我们还要证明,出身即使和家庭影响也没有必然的同一性。——尽管这个论点会使“炮制”该文的“混蛋”们暴跳如雷。
“当然在部分工人贫下中农中也有着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甚至有极个别反动的。”——谢谢,这是该文作者神志不清时提供给我们的论据。
联动成员的出身都是最上乘的,但是陈××同志说,他们的家庭影响并不好,因为这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
相反,列宁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但他从哥哥姐姐那里受到了很好的革命影响。毛主席在他的回忆中也说,尽管他的父亲是个富农,但是他从母亲和家里的雇工那里,受到了许多好影响。无论血统论者多么一厢情愿,一个老子总是组成不了一个家庭的。
这就是《出身论》中所说的:“一个人家庭影响的好坏,不能机械地以老子如何而定。”
“这是少数!这是例外!”“这不是主流!”血统论者振振有词地念咒了。不过,既然已经承认是“少数”、是“例外”、是“支流”,那么,就是承认,这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就是它存在的道理,就无法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阶级敌人还是少数呢,但并不等于没有。那么,说明这些例子的道理是什么呢?该文作者说不出。别人说出来,他又跳脚!
这个道理,《出身论》说得很清楚:一个人的家庭影响也没有必然联系了,结论是不难得出来的: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小。
如此说来,出身和构成表现的次要因素——家庭影响是好是坏,是不能机械地以出身判定的。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出身只能作为参考。“只要把一个青年的政治表现了解清楚了,它们就连参考的价值也没有了。”
这几条气势汹汹的好汉,在两次碰壁之余,开始反驳《出身论》的第三个论点了:“出身不是成分”。按照辩论的原则,它们要否认这个前提,必然要提出“出身就是成分”。
它们正是这样做的。该文说:“我们必须坚持第一有成分论,第二不唯成分论,第三重在政治表现,也就是既要重视出身,但又不光看出身……”显然,作者是把成分当作出身了。
把成分当作出身是怎么一回事呢?那就是,老子是老地主,儿子是小地主;老子是老高干,儿子是小高干。“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是也。
我们在论证“出身不是成分”这个论点时,有这样一个论据:“毛主席在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当时的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在这里并没有分门别类,把哪一个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划为哪一个范畴。”蒙作者费心,找到了原话。原话说:“从它们的家庭出身看,从它们的生活条件看,从它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于是它们便手舞足蹈起来:“殊不知毛主席在讲这一段话时首先就讲到了家庭出身。”按照他们“混蛋”(对不起,这是借用)的头脑所得到的“混蛋”的结论,便是“哪一个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就应划归哪一个阶级范畴。”
真要给他们讲点初级历史了,可怜的大学生!请问,当时能上得起学的知识分子,什么家庭出身的居多呢?显然,是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居多。可是,他们的大多数偏偏不属于剥削阶级,而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前面援引过的毛主席的话:“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份子。”这都雄辩地证明了:“并没有分门别类,把哪一个阶级出身的知识份子划为哪一个范畴。”
出身不是成分,儿子的职业不是老子的职业,天底下还有比这更浅显的道理吗?“出身不由己”,所以是死框框;成分可选择,比如,从前有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放弃了继承权而参加革命的,如今也有成分不好的人改造好了摘帽子的,所以是活框框。既看成分,也看表现,是对的;既看出身,也看表现是不对的。因为成分和表现是密不可分的。地主的表现和贫农的表现就是不一样。而出身和表现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有的甚至是一点也没有关系(例如列宁)。所以,用一个死框框,同时又用一个活框框衡量一个人,是为《出身论》反对的。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我们愿意对“出身”这个词做做正名的工作。“出身”有两个含义。今天普遍的用法是指父亲的职业,亦即家庭出身。我们文章里的“出身”,都是指家庭出身。出身还有传统用法,是指阶级出身,即本人过去的职业,亦即本人出身。例如:第一个发明电器的爱迪生是报童出身,不是说他父亲是报童,而是说他本人过去曾做过报童,我们的文章里一般是用“成分”代替了。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常常有着不同阶级的属性。所以,在我们看到一些材料的时候,有必要分清哪个是出身的时兴用法,哪个是传统用法。
既然出身不是成分,请问铲除《出身论》的劳动能手们,你们何曾见过:“一、有出身论,二、不唯出身论,三、要重在政治表现”这样的阶级路线?你们是明目张胆地篡改党的阶级路线!
由于你们连这样起码的常识都不具备,所以就写出了那样狗屁不通的文章。的确,《出身论》是提出“无论什么出身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这对于过去长期受压抑的出身不好的革命青年,是会起一定积极作用的。但你们抗议了。你们说,这就是“他们还梦想重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你们什么时候见过出身不好的青年骑在人民头上来着?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何谈重新二字?显然,出身和成分又被你们混淆了,你们又说:剥夺出身不好的青年的正当权利,“这就是我们党的阶级政策,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制度。”你们多么恶毒地挑拨出身不好的青年与党的关系啊!请问,无产阶级专政,是对出身不好的青年专政吗?对地富反坏专政,难道对地富反坏家庭出身的人也专政吗?出身和成分又被你们混淆了!一个堂堂大学生,把影响也看成老子,把儿子也看成老子,横竖都是老子,念念不忘的也只有这个老子,简直高举老子这面大旗死耍赖皮了。倘不是犯了偏热狂,就是中了修正主义流毒太深,大概快不可救药了。
你们想驳倒《出身论》这三个主要论点吗?遗憾的是你们只停留在谩骂的水平上,一个也驳不倒。你们在理论上“铲除”不动《出身论》,因为《出身论》是以毛主席著作为依据的,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你们这几个神志昏聩、头脑混沌、思路紊乱、词不达意的家伙们妄想及锋而试,实在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到了极点。
二、《出身论》从政治上“铲除”不动
有一些人信奉这样的原则:用理论打不垮人家,就希望能用帽子把人压垮。看来,北京轻工业学院就很有几个这一流人物。
帽子之一是:“挑拨各种不同出身的青年之间的关系,蓄意制造宗派对立。”这个帽子要是给反动对联戴上倒是合适。但我们何尝提出过“老子英雄儿混蛋,老子反动儿好汉”这样的“鬼见喜”来过?并没有。我们只是提倡“出身不同的青年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应该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而且我们深信这是党一贯所主张的政策。难道提倡平等,就是“制造对立”吗?你们真是到了发昏的地步了。
挑拨关系的恰是你们。正是你们恶狠狠地说:“老实告诉你们”,(那些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女)“就是没有,也永远不会有和工农子女相同的待遇。”这是根据毛主席著作的哪一章哪一节?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哪一条哪一款?你们还煽惑说,“这是党的阶级政策”。用你们的话说:“作者用心之极,何其毒也!”
你们也许会诡辩说:我们是在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女前面加了定语的啊!我们指的是“甘当资产阶级的殉葬者的金童玉女”(原文如此不通,非笔者引错)之云云的青年啊!参照上下文意,那么不甘当“殉葬者的金童玉女”的剥削家庭阶级出身的青年,就可以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了吗?显然,这也是要被你们否定的。所以加上了那一大长串的定语,足以证明了你们逻辑上的混乱,思想上的空虚。这样你们就越来越糊涂。比如对于没有定语的,而又不是工农家庭出身的青年怎么办呢?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没有答案的。
退一步说,你们加上了定语,我们暂且认可吧。那么,试问:“甘当资产阶级的殉葬者的金童玉女”的出身好的青年——例如联动分子——能不能享受平等的政治待遇呢?无论现在你们和这帮家伙怎样联合组织“批判《出身论》联络站”,在那里暗递秋波,恐怕你们口头上也不敢承认这一点。用中国人的话,简洁地说:坚持反动立场的(哪怕是出身好的)青年,也不应该享受平等的政治待遇。可见,这里只是坚持反动立场的问题,而不是家庭问题。只是表现问题,而不是出身问题。只是定语问题,而不是主语问题。是你们把本质的东西变成了定语,把非本质的东西当成了主语。因为自己的荒谬,而在那里“怒不可遏”,这个脾气可真发得没道理。
你们或者会大叫:出身好的人坚持反动立场的几乎没有呀,出身不好的人坚持反动立场的几乎全部呀!应该说今天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无论什么出身的都是少数。这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谈过了。现在再退让一步,就说即使如此吧,也只要提出“凡是不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这一个口号就可以了。因为照你们的结论,只要这样一提,自然而然就把出身不好的人排除了,把出身好的人留下了。你们既然认为出身是表现的唯一的原因,表现是出身的必然的结果,那么,表现之中已经包括出身了。用不着把这二者相提并论了。可是你们偏偏要齐头并进。其实,文化革命以来的表现,用不着问老子,自己最清楚。不过你们怕谈表现。因为一谈表现,你们就吃亏。对你们这一小撮人,不拉出身这面大旗做虎皮,岂不露出庐山真面目?特别是对于你们的联动“小将”,这就更不利。
那么,是谁“为害人虫混进革命阵线进行活动提供了组织路线”呢?不是别人,正是你们。是谁在挑拨关系呢?不是别人,也正是你们。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请听你们自己的歇斯底里大发作吧:“我们就是要考验你们!”“你们”——根据下文,是指出身不好的青年,那么,“我们”是谁呢?是“铲除”《出身论》的英雄们吗?这些英雄哪里比得上郑兆南、王光华、陈里宁这样的出身不好的革命青年!你们还要考验人家,配吗?如果,这里的“我们”是泛指出身好的青年,则又大错特错了。出身好和出身不好的青年,都应该接受党的考验。可是,他们中间,不存在什么特权,不存在一个是考验别人的阶层,你们分出了这样的阶层,不是挑拨关系又是什么呢?
帽子之二是“为××路线喊冤叫屈”。什么是“××路线”呢?照你们的说法是“抽掉了重在表现的政策中的阶级内容,而把‘重在表现’变成了‘重在表面’。”或者说,是“剥削阶级子女受修正主义宠爱”,是“不讲出身”。这是最疯狂地颠倒了历史!如果说什么是“重在表面”,那么,只问出身,不问表现就是最严重的“重在表面”。因为出身是非本质的东西,出身和阶级内容实在没有什么关系。只有成分才是和阶级内容有关系的。即如你们,对于出身好的联动分子那样客气,而对于出身不好的不问其表现如何都那样霸道,实在就是典型的“重在表面”。
血统论既然被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利用得那样顺手,那么,这个古已有之的东西,也不会不为修正主义集团所利用。血统论的作用,就是缩小革命队伍,扼杀革命热情,制造人为的对立,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哪一个反革命份子不欢迎这种东西!
我们在《出身论》中“受害问题”里举出了大量的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的事例,这都发生在××集团统治时期。今天本报发表的这一篇调查材料,也发生在文化革命之前。有无数事实证明了旧团市委推行的是“唯出身论”的反动路线。这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修正主义集团和血统论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
我们控诉××集团形“左”实右地推行血统论,你们则说没有那么一回事。请问,这到底是谁“为××路线喊冤叫屈”呢?是我们还是你们呢?
你们颠倒了历史,但历史是忘得了的吗?问题不在于历史,而在于现实。你们为××集团翻案,把他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的罪行,美化为实行了一概平等;把他不讲党的阶级路线,美化为执行了党的阶级路线,其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让反动路线推行“血统论”,继续歧视、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并使它合法化,同时也为了减轻你们过去迫害出身不好的革命青年的罪责!总之,你们是想推行比××形更“左”实更右的修正主义路线!你们最恶毒的是,竟把修正主义集团欠下的这一笔血债记在党的帐上!
是谁告诉你们,××集团优待出身不好的青年的呢?是现实吗?非也!是中央文件吗,中央确实发表过一篇社论,谈到××的招降纳叛。可是,这里指的降和叛,不是出身,而是成分。指的是××招降了一些无耻叛徒,反动权威,蜕化份子,奴才走狗,哪里说的是出身?于是,头脑简单的勇士们又迷惘了,既然××招降的是一些资产阶级份子,又怎么可能迫害剥削阶级出身的子女呢?如果,你连这也迷惘,那么,你可以回答一下,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推行“老子反动儿混蛋”的情景,这总没忘记吧?那是千真万确地迫害了剥削阶级子女了吧?告诉你们,这恰好证明了修正主义集团和广大的剥削阶级子女不是一个阶级范畴的,正和广大的出身好的青年与修正主义集团不是一个阶级范围的一样。那么,是谁告诉你们,××集团优待出身不好的青年的呢?
不是别人,是××路线。是××路线指使他们的喉舌,所谓新改组的《北京日报》告诉你们的。翻开那时候的报纸一看,北大的孔繁不是大喊陆平优待“狗崽子”们吗?从此开了先声。至于孔繁是什么东西,现在大家都了解了。随着《北京日报》歪曲事实的报道,大规模地迫害出身不好的青年的丑剧就演出了。“对联”问世了。血统论变本加厉了。回顾历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今天以《旭日战报》为首,召集了三十个学校,大为××翻案,莫须有地大讲出身不好的青年“趁着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时候纷纷出笼,他们自称‘左派’,打着‘造反’的旗号,借批判形‘左’实右为名,行攻击党的阶级路线,打击工农子女之实。”好一副不准人家革命的赵太爷的劲头!今天有哪一个出身不好的青年专门打击工农子女了?工农子女也有左、中、右之分,工农子女和非工农子女一样,既不是一个阶级,也不是一个集团,假使有个别的工农子女顽固地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理应所有的子女(当然是要革命的子女)共同打击之,其实这并不是打击工农子女,而是打击反动路线。你们把打击反动路线当成打击工农子女,这是对工农子女最大的诬蔑;你们又以工农子女为幌子,不许人家打击反动路线,实际上是肆无忌惮地包庇与袒护。你们颠倒历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此。你们和修正主义集团,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完全是一丘之貉!
帽子之三是“拼命地鼓吹反动的‘阶级熄灭论’(疑是‘阶级斗争熄灭论’,不过,对于这帮不学无术的家伙们,错了一个术语也算不得什么怪事),鼓吹荒谬的‘阶级调和论’”。
在我们的《出身论》中,一直是强调阶级斗争的。我们强调无产阶级与地、富、反、坏、右分子的斗争,强调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斗争,强调了与反动路线的斗争。我们所没有强调的,所不赞成的,所激烈反对的,是“出身好的青年与出身不好的青年之间的斗争”。我们说,这是人为的鸿沟,理应填平。
但是,“聪明”的该文作者,说我们这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这就是“阶级调和论”!在他们看来出身好与出身不好的青年是两个对立着的阶级。
这个帽子,提出了一个很发人深省的问题:将来的阶级斗争规律是什么?
毛主席告诉我们:阶级斗争将要贯串整个社会主义的始终,阶级斗争要持续五代到十代。今天的阶级敌人诚然是地、富、反、坏、右分子,是剥削阶级分子。那么,下一代的阶级敌人是谁呢?解放快18年了,上一代已经遵照自然法则而将近老迈了,下一代却成长起来,逐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部门唱主要角色了。对于下一代,阶级斗争的对象是什么人呢?这个问题确实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反动对联告诉我们:“老子反动儿混蛋”。于是阶级敌人有了。老一辈一死光,他们的儿子就会是阶级敌人的替死鬼!
北京轻工业学院东方红公社一点也不甘示弱,他们追随反动对联之后,继续把剥削阶级子女当作新的阶级敌人看待,谁替剥削阶级子女说话,谁就是“摇旗呐喊,为那些牛鬼蛇神,反革命夺权制造舆论准备”。
阶级斗争的规律当真是这样吗?
毛主席亲手拟定的十六条告诉我们,“广大工农兵、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干部,是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看来,主力军并不只是出身好的人。
那么,革命的对象,即阶级敌人是谁呢?过去揭出来的敌人姑且不说,“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看来,这个新登台的阶级敌人,也还不是出身不好的人。特别是通过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泛滥时期,特别是通过西纠、联动骚乱时期,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以出身来划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够多么荒唐!
歧视、排挤、打击出身不好的青年,绝不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他们之中的一部分接班人)的阶级斗争。将来的阶级斗争规律是什么?经验告诉我们,否定式的回答要比肯定式的回答容易一百倍,我们择易而行,可以这样回答,绝不能把唯出身论当作下一代阶级斗争的规律。
而以轻院为首的这一小撮人却以“血统论”代替了阶级斗争的学说,以血统论代替了阶级观点。从而搅乱了阶级队伍,放跑了阶级敌人。这才是典型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这才是典型的“阶级调和论”。
《旭日战报》发表的这篇“臭文章”(这都是借用原话),通篇没有提血统论的一条罪状,没有列举血统论的一条表现。但为了遮掩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在文末居然也喊出了“打倒反动的血统论!打倒反动的《出身论》!”足以使不明真相的人迷惑,以为《出身论》就是血统论。实际上,什么是血统论的活化身呢?这篇洋洋大观的铲花文章,就是血统论的活化身。它反血统论是假,反《出身论》是真。因为《出身论》嗅出了他们思想深处血腥的血统论的秽气。《出身论》当初可以作为进攻西纠、联动的武器,当然更不惧怕你们这群蟹将虾兵。我们既不怕你们的大帽子,也不怕你们的人身攻击,不怕你们沿街卑鄙的造谣!让你们在真理面前颤抖吧!
轻院东方红公社的“大毒草《出身论》必须连根铲除”不只是妄想消灭一篇《出身论》,它是要广大的出身不好的青年继续受血统论的迫害,它是在挑拨广大的出身好的革命青年与广大的出身不好的革命青年的关系,它是在颠倒历史,替××翻案,它是在抹杀阶级斗争的规律。我们没有忘记,前一阶段中央文革率领着革命小将,费了多么大的心血,才扭转了血统论猖獗一时,独霸一面的局面!可是,现在轻院东方红公社及红爆队这一小撮人却含沙射影炮打××同志,竭力把已经前进的历史拖回来。我们说,他们完全不只是妄想消灭一篇《出身论》,而是怀着狼子野心,企图实现上述一系列丑恶目的。
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反动的血统论正在反扑,同志们千万要提高警惕!